“Practice doesn’t make perfect. Perfec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Brad Stulberg, Steve Magness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Peak)讀後感1---人,必需進步
不要錯過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這本書的前言。故事很有趣。
一位高中跑者,在大賽跑出了絕佳成績。美好的運動事業前景似乎在眼前展開。但日後,他從沒跑的比這天快過。
一位24歲不到,就進白宮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工作的青年才俊。事業其實到此就達到頂峰了。
這位跑者與經濟顧問,就是本書的兩位作者。他們共同的問題在於,進步為何停滯?各領域的傑出表現者,到底如何持續進步,維持表現?
這就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的主題。
第一步,要進步要先有壓力。Stress才會帶來進步。
作者請你想一下,二頭肌怎麼練?
舉一個重到一下都抬不起的重量?
不要鬧了,這會受傷。
舉一個可以連續舉100下的重量?
這恐怕很難進步。
要進步,你要一個可以承擔,但又有點難度的重量。壓力才會刺激你的肌肉,讓它進步。
這是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但作者在書中展現了,這其實是各領域專家自我訓練與進步的相同原則。
從西洋棋大師、專家學者到音樂家,他們都在追求一個讓自己覺得有點難度的訓練。
然後,休息。
就如運動界名言,”體能是在休息時進步的”。
施加刺激之後,一定要給自己休息的時間。無止盡的壓力,不是追求成功之路,是自我毀滅之路。
頂尖運動家,不是只在訓練時投注全部心力,他們也費心保護自己的休息時間,毫不吝惜的休息。書中提到的專業跑者,甚至一天可以睡到十小時。
就如太極圖的黑白兩色,一個追求進步的過程,就在壓力與休息的交錯中成形。
不只一天之內有壓力,有休息。在一週的時間之內,也有比較高強度的日子,也有低強度的日子。一年之內,有耗力的月份,也有輕鬆的月份。
在壓力與休息之間平衡,帶來進步的人生。
可以持續進步,表現傑出的人,是懂得平衡之道的人。
而壓力的重點,在於適度,剛好的強度。
作者提到,那個挑戰的感覺,應該是會讓你覺得些微不安,有時會有點懷疑自己能否達成。
但不能太重。不能讓你焦慮到睡不著,吃不下飯。
譬如跑步,以比自己平常速度再快一點為目標。譬如書中提到的衝浪手,以讓自己會覺得有點害怕的大浪為練習目標。
成長,就在這些試著達到過去無法達成的目標時完成。
適度的壓力是成長良方。過重的壓力是自害毒藥。藥毒之分,就在劑量。
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要太早放棄嘗試,換句話說,從旁協助的教練或老師,不要太早讓學生放棄,直接給答案或協助。
書中提到美國高中老師對”Common Core”的抱怨。(或許就像台灣的核心課綱?)
老師們說,這就是要死硬的教學生一些上面規定要教的知識。是教課綱,不是教學生。
這些抱怨有些道理,最深的學習樂趣來自開放的,沒有既定邊界的探索。讓學生自己苦惱著,想著這些問題,不知道答案,比起直接把答案餵給他們,前者會帶來更為明顯的進步。
這段原文的標題下的非常好:Skills come from struggle.
掙扎帶來技能。
但其實,快樂也來自與挑戰未知。
學習時,把書中的硬知識背起來,考試得高分,上好學校。OK,也是一種成就,但不會帶來很大的快樂。
學習時,探索自己的知識與思考邊界,推廣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會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
相同的觀念,在其它書也有提到。譬如Hanson’s Marathon Method就寫到,很多人開始跑馬拉松,心中想的就是,自己想要成為”馬拉松完賽者”。他想要這個頭銜,所以出發準備自己的第一次馬拉松。(註)
跑完之後呢?
沒了。已經達標了,還要做什麼呢?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跑了一兩次馬拉松之後,就不再再跑的原因。
但假如把跑步看成一個不斷精進自己體能與跑步技巧的過程,那真是無窮的探索與樂趣啊。
唸書時,以考高分為目標。跑步時,以馬拉松完賽為目標。
也是可以。但當考上學校或成為完賽者後,許多人就不再唸書也不再跑了。
讀書以擴展視野學習未知為目標。跑步以不斷進步為目標。
你會找到一生的興趣,從中得到很多快樂,甚至從中建立起事業與成就。
追求進步的理由,書的一開始講得相當嚴肅,說是因為我們面對他人甚至機器與人工智慧,龐大的競爭壓力。
但我認為,追求進步,就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有目標的追求進步的人,跟一個日復一日重覆相同工作與任務的人,誰會有更快樂與滿足的人生?
進步,不僅是個人能力的追尋,更是人生滿足之路。
人,必需進步。
註: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Jay的跑步筆記”提到。果然好書會帶出好書。Hanson’s Marathon Method把馬拉松訓練的心理動機、生理原則與實際方法,講得相當透徹。
本書原文版是Peak
原文:請按這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