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9, 2020

a new height

Friday, December 4, 2020

好人難做

Friday, November 27, 2020

時間的初衷

作詞:鄭敏    作曲:周國賢/恆仔@ToNick

編曲:周國賢/ ToNick/Goro Wong

監製:Goro Wong


我 往時那稜角 怎麼也削掉了

被 普遍倒模複製 同化了

只相信人類 是渺小

可笑天賦已開竅 竟覺沒意義了

霎眼亦長大了


分秒生存掙扎 彷似給誰掌摑

發光的我竟怕黑 哪有晉級資格


時間早一秒一秒走 誰錯失多少春與秋

(委曲了生命太久)

想愛的 是時候仍沒然後 旁人都早已領悟透

(痛失的缺口)

任歲月流走 誰尚要 再靜候 呆等到最後有沒有內疚

(時間是對手)

而我想一秒一秒守 還記得初衷不放手

(忠於我一念去走)

當每刻 盡情就全沒遺漏 無謂得苦衷的藉口

(想~~~ 將多少所有)

若拼命無休 當有日回首 可確實發現我亦能夠

(苦~守~至少我不會甘於悔疚)

奮勇地鬥


我 每樣決定裡 可否當作玩世

像 千塊骨牌堆砌 誰設計

交叉每條路 調個位

足以改變了一切 假設代價極貴

哪算什麼浪費


一秒可成天國 一秒可成醜惡

瞬間可變的太多 要信我的感覺


時間早一秒一秒走 誰錯失多少春與秋

(給屈折雙翼太久)

想愛的 是時候仍沒然後 旁人都早已領悟透

(怕高飛遠走)

任歲月流走 誰尚要 再靜候 呆等到最後有沒有內疚

(何以未仰首)

而我想一秒一秒守 還記得初衷不放手

(堅守我一念去走)

當每刻 盡情就全沒遺漏 無謂得苦衷的藉口

(想~~~ 將多少所有)

若拼命無休 當有日回首

(苦~守~)

仍慶幸有命中這惡鬥


縱 挫敗撲空

跌到 困惑迷宮

即使逼到我 太重傷 偏卻也未痛

何時終 見証 革命成功

背對 既定時空

扭轉分秒際遇我掌握去前進

誰會望通

唯有處身最黑暗中 尋遍青空


時間早一秒一秒走 時間的初衷總要守

這秒針 尚存在無限年後 其實早緊握於我手

就鬥命長久 當有日回首

可發現結局確實能夠

(抱緊每一瞬間都已夠)

以我獨有


一秒能創出宇宙

Monday, November 23, 2020

Thursday, November 5, 2020

Monday, October 12, 2020

Tuesday, September 29, 2020

Friday, September 4, 2020

耐性

Tuesday, July 14, 2020

Friday, June 19, 2020

Skills come from struggle.掙扎帶來技能。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Peak)讀後感1---人,必需進步



不要錯過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這本書的前言。故事很有趣。

一位高中跑者,在大賽跑出了絕佳成績。美好的運動事業前景似乎在眼前展開。但日後,他從沒跑的比這天快過。

一位24歲不到,就進白宮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工作的青年才俊。事業其實到此就達到頂峰了。

這位跑者與經濟顧問,就是本書的兩位作者。他們共同的問題在於,進步為何停滯?各領域的傑出表現者,到底如何持續進步,維持表現?

這就是”一流的人如何保持巔峰”的主題。

第一步,要進步要先有壓力。Stress才會帶來進步。

作者請你想一下,二頭肌怎麼練?

舉一個重到一下都抬不起的重量?

不要鬧了,這會受傷。

舉一個可以連續舉100下的重量?

這恐怕很難進步。

要進步,你要一個可以承擔,但又有點難度的重量。壓力才會刺激你的肌肉,讓它進步。

這是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但作者在書中展現了,這其實是各領域專家自我訓練與進步的相同原則。

從西洋棋大師、專家學者到音樂家,他們都在追求一個讓自己覺得有點難度的訓練。

然後,休息。

就如運動界名言,”體能是在休息時進步的”。

施加刺激之後,一定要給自己休息的時間。無止盡的壓力,不是追求成功之路,是自我毀滅之路。

頂尖運動家,不是只在訓練時投注全部心力,他們也費心保護自己的休息時間,毫不吝惜的休息。書中提到的專業跑者,甚至一天可以睡到十小時。

就如太極圖的黑白兩色,一個追求進步的過程,就在壓力與休息的交錯中成形。

不只一天之內有壓力,有休息。在一週的時間之內,也有比較高強度的日子,也有低強度的日子。一年之內,有耗力的月份,也有輕鬆的月份。

在壓力與休息之間平衡,帶來進步的人生。

可以持續進步,表現傑出的人,是懂得平衡之道的人。

而壓力的重點,在於適度,剛好的強度。



作者提到,那個挑戰的感覺,應該是會讓你覺得些微不安,有時會有點懷疑自己能否達成。

但不能太重。不能讓你焦慮到睡不著,吃不下飯。

譬如跑步,以比自己平常速度再快一點為目標。譬如書中提到的衝浪手,以讓自己會覺得有點害怕的大浪為練習目標。

成長,就在這些試著達到過去無法達成的目標時完成。

適度的壓力是成長良方。過重的壓力是自害毒藥。藥毒之分,就在劑量。

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要太早放棄嘗試,換句話說,從旁協助的教練或老師,不要太早讓學生放棄,直接給答案或協助。

書中提到美國高中老師對”Common Core”的抱怨。(或許就像台灣的核心課綱?)

老師們說,這就是要死硬的教學生一些上面規定要教的知識。是教課綱,不是教學生。

這些抱怨有些道理,最深的學習樂趣來自開放的,沒有既定邊界的探索。讓學生自己苦惱著,想著這些問題,不知道答案,比起直接把答案餵給他們,前者會帶來更為明顯的進步。

這段原文的標題下的非常好:Skills come from struggle.

掙扎帶來技能。

但其實,快樂也來自與挑戰未知。

學習時,把書中的硬知識背起來,考試得高分,上好學校。OK,也是一種成就,但不會帶來很大的快樂。

學習時,探索自己的知識與思考邊界,推廣自己的能力範圍。這會帶來真正的滿足與快樂。

相同的觀念,在其它書也有提到。譬如Hanson’s Marathon Method就寫到,很多人開始跑馬拉松,心中想的就是,自己想要成為”馬拉松完賽者”。他想要這個頭銜,所以出發準備自己的第一次馬拉松。(註)

跑完之後呢?

沒了。已經達標了,還要做什麼呢?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跑了一兩次馬拉松之後,就不再再跑的原因。

但假如把跑步看成一個不斷精進自己體能與跑步技巧的過程,那真是無窮的探索與樂趣啊。

唸書時,以考高分為目標。跑步時,以馬拉松完賽為目標。

也是可以。但當考上學校或成為完賽者後,許多人就不再唸書也不再跑了。

讀書以擴展視野學習未知為目標。跑步以不斷進步為目標。

你會找到一生的興趣,從中得到很多快樂,甚至從中建立起事業與成就。

追求進步的理由,書的一開始講得相當嚴肅,說是因為我們面對他人甚至機器與人工智慧,龐大的競爭壓力。

但我認為,追求進步,就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有目標的追求進步的人,跟一個日復一日重覆相同工作與任務的人,誰會有更快樂與滿足的人生?

進步,不僅是個人能力的追尋,更是人生滿足之路。

人,必需進步。

註: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Jay的跑步筆記”提到。果然好書會帶出好書。Hanson’s Marathon Method把馬拉松訓練的心理動機、生理原則與實際方法,講得相當透徹。

本書原文版是Peak




原文:請按這裡

Tuesday, June 2, 2020

中招